月经量少的原因一般包括生活方式因素、内分泌失调、子宫内膜损伤、卵巢功能减退、宫腔粘连等,这些原因可影响激素分泌或子宫内膜生长,导致经量减少,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对应干预措施。
1、生活方式因素:长期节食减肥、过度运动、精神压力过大等,可导致下丘脑功能紊乱,影响激素分泌。调整生活方式是关键,需恢复均衡饮食、减少高强度运动、通过心理调节缓解压力,通常无需药物治疗,规律作息后3-6个月可改善。
2、内分泌失调: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可导致雌激素分泌不足或代谢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可遵医嘱口服短效避孕药(如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盐酸二甲双胍片调节激素;甲状腺功能减退需补充左甲状腺素钠片,纠正甲状腺功能后经量可逐渐恢复。
3、子宫内膜损伤:多次人流、宫腔操作等导致子宫内膜变薄,经量减少。轻度损伤可遵医嘱口服戊酸雌二醇片促进内膜修复,联合黄体酮胶囊调节周期;日常需做好避孕措施,减少宫腔操作,避免进一步损伤。
4、卵巢功能减退:卵巢分泌雌激素能力下降,导致内膜增殖不足。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雌二醇片/雌二醇地屈孕酮片复合包装补充雌激素,同时调整饮食,增加豆制品摄入,规律运动改善卵巢血液循环,延缓功能衰退。
5、宫腔粘连:严重宫腔操作后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形成粘连封闭部分宫腔。轻度粘连可遵医嘱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改善微循环;中重度粘连需行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宫腔球囊扩张术,术后需放置宫内节育器预防再粘连,同时辅以雌激素治疗促进内膜修复。
月经量少需先明确病因,从轻到重排查生活方式、内分泌、内膜及卵巢问题。轻度原因通过调整生活或药物可改善,严重器质性病变需及时手术干预,早期明确病因并规范治疗,多数可恢复正常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