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前,先分清痰湿、湿热和寒湿
中医祛湿需先明确“湿邪”的类型,常见痰湿、湿热、寒湿三种,三者成因和表现不同,调理方法差异大,核心是“辨证分型,对症祛湿”,避免盲目祛湿加重病情。
1、痰湿:多因脾胃虚弱、水液运化失常,湿聚成痰,表现为:身体沉重、四肢乏力、胸闷痰多(白痰稀溏)、腹胀、大便黏滞不爽、舌苔白厚腻、体型偏胖,无明显寒热倾向。调理需健脾化痰祛湿,多吃茯苓、陈皮、半夏、薏米,避免生冷、油腻食物,可服用二陈丸。
2、湿热:因湿邪郁久化热,或长期吃辛辣、油腻食物生热,湿热交织,表现为:口苦口臭、心烦易怒、腹胀、大便黏滞不爽(色黄)、小便黄赤、皮肤油腻、易长痘痘、舌苔黄厚腻,伴随轻微发热感。调理需清热利湿,多吃绿豆、赤小豆、蒲公英、茵陈,忌辛辣、酒精,可服用龙胆泻肝丸(短期)、四妙丸。
3、寒湿:因寒湿之邪侵袭,或长期吃生冷食物、居潮湿环境,导致寒湿内停,表现为:畏寒怕冷、手脚冰凉、腹胀、大便稀溏(色白)、小便清长、舌苔白腻、女性可能伴痛经(怕冷加重)。调理需温阳散寒祛湿,多吃生姜、干姜、花椒、茯苓,可喝生姜红枣茶,服用附子理中丸、藿香正气水(寒湿感冒时)。
区分关键看“寒热”:无寒热为痰湿,有热(口苦、黄苔)为湿热,有寒(怕冷、白苔)为寒湿,祛湿需“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结合体质选择方法。
欢迎点赞、关注、评论哦!
#祛湿# #痰湿# #湿热# #寒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