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一般指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原因一般包括肛腺感染、外伤、全身性疾病等。治疗方法一般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肛腺感染:肛腺开口于肛窦,因肛窦呈袋状向上开口,容易储存粪便等异物,引发感染。炎症蔓延至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就会形成肛周脓肿。对于初期症状较轻的肛周脓肿,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治疗,如头孢克肟胶囊、阿莫西林胶囊,控制炎症发展。配合温水坐浴,每天2-3次,每次15-20分钟,水温保持在40-43℃,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和炎症。
2、外伤:肛门周围受到外力撞击、异物损伤等,破坏了局部皮肤和组织的完整性,细菌侵入伤口,引发感染,进而形成脓肿。若外伤较轻,局部仅有红肿,可先用碘伏消毒伤口,保持清洁,遵医嘱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若已经形成脓肿,且波动感明显,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常见手术方式为脓肿切开引流术,在脓肿波动最明显处切开,放出脓液,防止感染扩散,对于位置较深、复杂的肛周脓肿,可能需行挂线疗法,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蚀作用的药线的机械性压迫作用,缓慢切开脓肿,避免损伤过多肛门括约肌,影响肛门功能。
3、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肛周也不例外。对于这类患者,在治疗肛周脓肿时,除针对脓肿进行处理外,还需积极控制血糖,遵医嘱使用降糖药物,如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格列美脲片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有助于提高身体抵抗力,促进脓肿愈合。根据脓肿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或手术治疗方案。
若发现肛周出现红肿、疼痛、发热等疑似肛周脓肿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准确诊断和治疗,避免病情加重。